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丹参保心茶,心血管健康国药茶
天草丹参保心茶介绍
微信图片_20210415134340.png
13062(主图) 拷贝.jpg

丹参保心茶,不是普通的丹参茶,更不是平常的保健茶,而是获得国药准字批号,荣获中国发明专利,对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的OTC国药茶。

胸闷、心痛、心悸,喝丹参保心茶;血管怕瘀堵,心脏不舒服,喝丹参保心茶。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用于心血瘀阻型胸痹的辅助治疗,可缓解胸闷、心痛、心悸。
制作工艺

创新丹参萃取技术,荣获中国发明专利,让药效成分溶出更充分、更高效。

专利号:ZL 2014 1 0069832.9
专利号:ZL 2014 1 0069832.9
专利号:ZL 2014 1 0069832.9
药材解析
丹参:活血化瘀护心良药
药材解析

丹参保心茶选用大兴安岭天然中药宝库上品紫花丹参。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本经上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是对心血管健康具有独特药用价值的一味中药材。

丹参药理分析
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提高心肌供血能力

保肝护肝抗纤维化,促进血脂及体内毒素的排泄

抗缺氧,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脑细胞
抗菌消炎,增强机体抵抗力
激活纤溶酶原作用,溶解血栓,预防梗塞
镇静作用,有利于睡眠,缓解紧张情绪
药材解析

研究表明,丹参酮类成分能改善心肌梗死动物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脏梗死面积,具有显著抗心肌缺血作用。丹参酮IIA 能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水平,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其还可以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提高心肌抗氧化能力,从而发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隐丹参酮也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抑制NF-κB激活等。丹参酮类成分是良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阻止钙离子内流,减轻心肌细胞膜的损伤。临床研究表明丹参酮类成分可以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患者心肌的损伤程度,提高心率变异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既有动脉壁局部的炎症作用,也有脂质代谢异常等。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巨噬细胞对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摄取以及巨噬细胞向内皮下的迁移,最终引起泡沫细胞和脂质条纹的产生。因此,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丹参酮类成分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清中ox-LDL、ROS和MDA 的含量,上调SOD 水平。丹参酮IIA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脂质氧化,预防泡沫细胞的产生。在新西兰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丹参酮IIA可降低斑块中CD40、MMP-2、MMP-9、VCAM-1和IL-1β的表达,从而抑制斑块的形成并增加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的破裂。

节选自《丹参酮类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郭龙,薛紫鲸,张丹,郑玉光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和茎,主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痈等功效。作为最通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草药之一,已用于心血管疾病、肝病等的临床治疗,近年来也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成为我国首个列入《美国药典》的中药。



巨噬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在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JIA 等通过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 可降低模型大鼠体内肝脏脂质沉积,改善高密度脂蛋白( HDL) 各亚组分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丹参酮ⅡA 还可调节肝脏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与胆固醇摄入和外排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 LDL) 诱导引起的脂质积聚。曹慧敏等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 可通过调控PI3K /Akt /mTOR 信号通路,诱导氧化应激EA. hy926细胞自噬的发生,发挥其保护EA. hy926 细胞抗氧化应激损伤的生物学活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丹参酮对体外的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丹参酮ⅡA 调节微管蛋白乙酰化并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 Erk - 2) 磷酸化,显著延长出血时间; 10 mg / kg 的丹参酮ⅡA 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初步证明其抗凝活性,有望成为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选择。

节选自《丹参酮ⅡA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学部 吴筱霓,刘伟,何玉华,顾秀竹

丹参作为活血化瘀的高效药,具有改善微循环、降压、扩血管、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并且对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丹参酮ⅡA能降低血液稠度,抑制凝血酶活化和加速纤维蛋白降解; 丹酚酸可以减少血小板激活和动脉血栓的形成。特别是一些身体正常的家兔注射完丹参以后,体内的抗凝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并且对体内的血栓产生抑制的作用。实验发现丹参具备抑制血小板的作用,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产生,使血液中的红血细胞的数量保持稳定,从而帮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多的氧气供应。特别是丹参所包含的成分能够帮助血红蛋白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抗血栓目的。



丹参酮能够阻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降低脂质代谢酶活性改善脂质代谢过程。丹参素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避免血管狭窄引发血栓。实验用新西兰家兔喂养富含胆固醇与含有丹参混合的食物,18周后家兔体内胆固醇的水平显著降低,并且血管较之前更加健康。



丹参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提升心脏冠脉的血通量。丹参还具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丹参多酚酸盐能抑制纤维化的Smad7 表达,减轻心肌纤维化,还能降低血浆脑钠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提升心肌中抗缺氧的能力,从而保护心肌。同时丹参还具备修复心脏功能的作用,可以大规模应用在心脑血管的疾病治疗工作中,对危重心脏病患者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节选自《丹参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吉林医药学院 马莹慧,王艺璇,刘雪,杨丽恒,于连婷

有机绿茶:天然 健康
有机绿茶:天然 健康

丹参保心茶精选纯净高原有机绿茶,常饮绿茶对人体健康有益。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有喝绿茶习惯的人,比不喝茶的,冠心病的风险降低了将近40%,死亡降低了56%,寿命延长了1.26年。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Gao Xiang教授和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的吴寿岭教授合作开展了这么一项研究。他们分析了8万多名中国人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与喝茶的关系,随访了6年的时间。结果显示,长期坚持饮茶的人HDL-C水平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8%!



与不喝茶或每月喝茶少于1次的人相比,保持喝茶习惯的志愿者HDL-C下降每年要少0.010mmol/L,根据之前的临床试验,HDL-C浓度增加0.1mmol/L,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可以降低13.3%。

数据来自《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王新彦博士研究:他们随访了777163名没有心脏病发作、中风或癌症病史的中国人,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习惯性饮茶者(每周三次或以上)、从不饮茶或非习惯性饮茶者(每周少于三次),平均随访7.3年。



结果:



1.与从不或不习惯喝茶的人相比,习惯喝茶的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降低了20%,患致命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降低了22%,全因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5%。



2.习惯性饮茶的人与从未或非习惯性饮茶的人相比,在发展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ASCVD)、冠心病(CHD)和中风方面可能有1.41年、0.32年和1.23年的延迟,并且他们的预期寿命在50岁后延长了1.26年。



3.与基线水平相比,长时间习惯饮茶者(到作者第一次随访平均超过8.2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险降低了39%,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所致死亡降低了56%,全因死亡降低了29%!!!

数据来自欧洲心脏病学会

饮茶可增强循环系统功能。中医认为茶能清除膻酪肥腻之性,使气血营卫流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茶叶中的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茶叶中的鞣质,能降低胆固醇,防止脂肪在血管壁沉积。所以常饮茶能防治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等。



对心的气血阴阳亏虚所致之症,如心悸、心痛、怔忡、健忘、失眠等症,可用人参茶、丹参茶、柏子仁茶、首乌茶、安神茶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这类茶方中的中药具有强心镇静作用。



药茶的适应性很广,在养生延年、治疗疾病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药茶是养生延年、老年保健的佳品。老年人的保健包括缓衰抗老、防治老年疾病两个方面。药茶在防治疾病方面,既是治疗慢性病之好方法,又可以作为常见病之简易疗结和急性病的辅助治疗。慢性病的病情不重,但病程长且难以治愈,因其消化力弱,用药或食疗营养均难以吸收;而药茶疗法则有其优势,药茶的药量少,可长期饮用,作用持久、缓和,易于接受。



我国196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载有药茶的一般制作与要求,为药茶的发掘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著作《中国药膳学》、《食物疗法精萃》、《长寿之道》、《家用中成药》、《中成药研究》、《中国药菜》以及新近出版的一些著作中,罗列了若干有效茶方,如丹参茶、山楂茶、荷叶茶、玉米须茶、三宝茶、葛根茶、车前草茶、海藻茶等。

节选自《茶、茶疗、茶文化》

作者:丁利君